院线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院线动态院线资讯

    中国电影逐梦40年 那些难忘的光影记忆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步伐,艰辛探索,砥砺前行。电影以其特有的影像叙事魅力和大众传媒方式,记录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抒写着中国社会面貌的沧桑巨变。同时,电影事业和产业作为国家整体改革开放宏伟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了全战线、全方位、全系统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

     

    党和国家始终关心电影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推出了适合电影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解放电影艺术生产力,开放和扩大电影市场,国有和民营电影企业在市场上竞相迸发,实现创作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电影生产数量逐年增加,电影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的标志之年1978年,全年的电影产量仅生产故事片47部,到2017年,年度生产故事片798部。截止到今年10月底的初步统计,不到40年的时间内,我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11200多部。其中1978年至2008年的前30年,共生产电影4522部,平均年产量150部左右;2009年至2017年后9年共生产电影5791部,平均年产量达到640部以上。放映电影的银幕数量由2002年的不足2000块,增长到58000块,居世界第一。电影票房由2002年的不足1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9亿多元。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成为拉动全球电影市场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电影励精图治,走过了不平凡的改革历程。

     

    曾经一度跌入过低谷,徘徊不前,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市场份额仅占北美电影市场的1%左右。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国大片的竞相涌入,多元文化的冲击碰撞,中国电影“与狼共舞”,勇敢迎接挑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历练。

     

    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与好莱坞为主体的外国大片同台竞技中,不断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电影制作生产经验,坚持洋为中用、守正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辩证取舍、发展自我,不断激发创造活力,使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进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电影领域,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电影事业和产业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的赞扬和肯定,是对全国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勉励和希望。

     

    电影是“内容为王”的产品,质量是作品的核心竞争力。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发展水平的终极标志,是看能够拍摄生产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历经四十年,作品上万件,其中优秀电影数量众多,不胜枚举。电影又是以题材和类型来划分的,作为“泊来品”,世界电影史上不同风格流派、不同类型的电影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有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前苏联的“卫国战争电影”、日本的“岛国倾向电影”、印度的“歌舞电影”和风靡世界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等。中国电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的美学原则,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主流电影——“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是借用音乐作品中的核心乐章主题旋律或最重要最高潮的音型乐句而来,旨在电影创作生产中要以弘扬中国革命传统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激发人们追求理想信仰,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电影作品。

     

    1987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和要求,全国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响应,创作生产了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题材和多种类型反映现实生活、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举精神之旗帜、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人民之心声,代表了当代中国电影的主流和主导,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独特魅力。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银幕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电影从开始就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体,有着光荣的传统和经典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突破了束缚创作思维的桎梏,拍摄出了《归心似箭》《小花》《今夜星光灿烂》等一批抒写革命战争中美好人性、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作品,同时开启了表现革命历史重大题材的创作实践。

     

    1978年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首次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领袖人物形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著名导演汤晓丹和成荫先后执导拍摄了《南昌起义》和《西安事变》,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统一,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奠定了基础。

     

    1987年党中央批准成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各电影生产厂家先后推出了《开天辟地》《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孙中山》《周恩来》《百色起义》等一批气势恢宏、人物丰富、情感真挚、激励人心的电影作品。

     

    其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调动了全国全军13个省、市、5大军区和各军兵种,由近百万群众和部队指战员参与拍摄影片。

     

    《大决战》影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连续放映时长11个小时,超过前苏联的卫国战争巨片放映时长8小时的《解放》。加之后来拍摄的《大转折》《大进军》形成三大系列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关乎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生死决战,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教育的形象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产业竞争升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拍摄也不断流变创新,在演员阵容、制作手段、特效技术等方面提升了影片质量,增强了观赏效果。不仅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庆活动献礼放映,而且自觉参与市场竞争,赢得观众口碑,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和《太行山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百团大战》等,收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成绩。

     

    革命历史题材是电影创作的一座富矿,蕴藏和积淀着中华民族饱受苦难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而追求幸福的梦想,既彰显着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又饱含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从美学的观点还是历史的观点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所具有特殊的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都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英雄模范题材影片

    艺术呈现中国人民的价值坐标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代表人民奋斗精神的经典英雄模范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识。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人民和国家命运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始终激荡在祖国大地上。中国电影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拍摄出了一大批表现英雄模范题材的优秀影片。

     

    1990年拍摄的电影《焦裕禄》堪称描写英雄模范人物的经典作品,凸显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成功塑造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形象

    此后,几乎每一个年度都有表现英雄模范的电影作品推出,从《孔繁森》《蒋筑英》《张思德》《郑培民》《任长霞》《袁隆平》《邓稼先》《杨善洲》《郭明义》到近几年拍摄的《钱学森》《兰辉》《邹碧华》《李保国》《黄大年》等,这些表现英雄模范人物的电影作品,尽管拍摄手法和艺术风格不尽相同,投入经费和制作水准不尽如意,但电影工作者都把真心真情自觉投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热情讴歌时代英雄模范,艺术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特别是在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电影这一最有群众普及性的精神文化产品艺术滋养、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雄模范人物题材电影,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理想信仰、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增添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起形象的人生价值坐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电影工作者要以学习英雄模范、塑造英雄模范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研究、刻苦实践、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地拍好这一类型影片。

     

    多种类型题材影片

    不断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无数激励人心、感人至深、温润心灵的好故事,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源泉活水。

     

    电影工作者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祖国同发展共繁荣,把艺术创作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把拍摄镜头聚焦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创作出一大批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人物鲜活、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作品,使中国银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率先发起的,农村和农业题材的电影创作也率先发轫,辛勤耕耘,获得丰收。电影《走出地平线》描写安徽小岗村18位农村党员契约包产到户按下红手印,从而揭开农村改革的历史性一幕。


    《喜盈门》《牧马人》《乡情》《人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不该发生的故事》《留村察看》《被告山杠爷》《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展示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变化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工业题材有《共和国不会忘记》《血·总是热的》《铁人》《首席执行官》《东方大港》《青藏线》等;现实军事题材有表现和平时期我军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三部曲《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有表现国防科技战线的《横空出世》《飞天》等;科教文卫题材方面《凤凰琴》《人到中年》《我们的田野》《高考1977》《中国合伙人》等;少数民族题材有《东归英雄传》《花腰新娘》《康定情歌》《西藏的天空》《真爱》等;少年儿童题材有《我的九月》《远山姐弟》《一个都不能少》《旋风女队》等。

     

    还有一些选材独特、风格化鲜明、艺术质量上乘的优秀影片如《黄土地》《红高粱》《庐山恋》《红河谷》《云水谣》等;以及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的中国功夫影片《武林志》《少林寺》《英雄》《卧虎藏龙》等。

     

    这些题材多样化的电影作品,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从不同角度发掘生活,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有英模豪杰的顶天立地,又有普通百姓的铺天盖地,是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凡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就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

     

    新时代主旋律影片

    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拓宽题材领域、创新艺术手法、倾心创作精品,使电影产业持续上升发展,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主旋律电影创造票房奇迹、成为社会热点的现象级影片《战狼2》和《红海行动》。

     

    总结其成功的经验,要在电影创作的题材、类型、内容、风格、样式、制作工艺、科技手段诸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深度创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电影制作管理经验,提升电影工业化水平,按照新时代新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新希望,不断拓展主旋律影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其现代表达形式,使主旋律电影更具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提升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主旋律电影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广大电影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已经拍摄出一批优秀电影作品,如《龙之战》《血战湘江》《老阿姨》《守边人》《我是医生》《十八洞村》《信仰者》等;正在拍摄的有《音乐家》《古田军号》《攀登者》《中国机长》《深海救援》等。

     

    创作拍摄主旋律电影既要注重题材选择和开掘,又不简单地依赖题材,更不能对题材进行“概念化”、“粗浅化”、“模式化”的图解。认真解决有些“主旋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努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电影工作者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一定体现在多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上来。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再一次证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中国电影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精品力作,用充沛的创作激情、鲜活的影视语境、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感人的形象来讲好中国故事,激励鼓舞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明振江)

     

     

  • 上一篇: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 张艺谋获最佳导演
  • 下一篇:未来,如何让年轻人离开沙发走进电影院

CONTACT US

  • 81813989
  • 点击关闭
    •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